
七月的黔中大地,群山叠翠,生机盎然。近日,来自无锡职业技术大学“微心愿”支教团跨越千里,来到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第三中学,开启了为期 7 天的暑期支教活动。此次活动由关岭县教育局、县团委牵头组织,支教团队以科技赋能教育,将AI辅助手段融入“五育并举”的课程设计中,不仅有绘画、舞蹈、书法、足球、篮球等常规课程,更创新性地融入了职业体验和 AI 机器人等特色课程,为当地200余名孩子们送上了一份别开生面的“暑期成长大礼”。
“老师,您看我画的家乡山水好看吗?” 在关岭县某小学的绘画课堂上,一名苗族小姑娘举着自己的作品,眼中满是期待。支教老师接过画纸,耐心地指点着色彩搭配的技巧,小姑娘听得格外认真。绘画课上,支教老师们引导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家乡的自然风光、民族服饰和生活场景,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,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。
舞蹈教室里,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响起,支教老师正带领孩子们学习民族舞和现代舞。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,蹦蹦跳跳,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。书法课上,墨香四溢。支教老师从握笔姿势、基本笔画教起,孩子们一笔一划地认真练习。“写好中国字,做好中国人”,这句标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。足球和篮球场上更是热闹非凡,支教老师们不仅传授基本的运动技巧,还组织了小型比赛,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增强体质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。
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机器狗,它太神奇了!” 在 AI 机器人课程上,孩子们围在支教老师身边,好奇地看着那个能按照指令移动、跳舞的小机器狗。支教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,向孩子们介绍了机器狗的工作原理,并让他们亲手体验简单的操作,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。“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,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,让他们知道外面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。”支教老师说。
职业体验课程同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。支教团队根据关岭县的实际情况,用AI生成了医生、苗族银匠、智能制造系统工程师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师等职业体验卡。让孩子们在重新认识家乡的独特职业的同时,又打开了一扇望向远方的窗。通过这些体验,孩子们对不同职业有了初步的认识,也让他们明白了每种职业都有其价值和意义,为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了一点点基础。”关岭县第三中学的工作人员说。
7 天的支教时间虽然短暂,但支教团队与当地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离别之际,孩子们纷纷拿出自己制作的小礼物送给支教老师,有亲手画的画、手编的小饰品,还有家乡的小零食。“老师,你们明年还会来吗?”、“老师,考到无锡的大学要多少分?我要努力学习,去无锡上大学!”孩子们拉着支教老师的手,依依不舍地问。孩子们的变化让志愿者们动容,“支教的意义已经大于其本身。”支教团学生志愿者们有感而发。
“这次支教活动是无锡高校与关岭县教育帮扶的一次有益尝试,” 无锡高校带队老师表示,“我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欢乐,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韧和乐观。未来,我们将继续加强与关岭县的教育合作,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,开展更多的支教活动和交流项目,为关岭县的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。”关岭县第三中学负责人也对无锡高校支教团队表示了衷心的感谢:“这次支教活动为我们县的孩子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理念,拓宽了他们的视野。我们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与江苏无锡等地高校的合作,引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,助力关岭县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。”
此次无锡高校团队赴贵州关岭的暑期支教活动,不仅是一次教育资源的输送,更是当代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,服务社会的缩影,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生动体现。不管是画纸上的童趣涂鸦、还是AI辅助下的职业憧憬,这些悄然发生的蜕变正交融成滋养乡村教育振兴的甘泉。“微心愿”支教团的实践印证着,当青春的热忱深植山野田间,教育的本真回应时代的呼唤,便能在山区土地播下无数希望的嫩芽。(作者:周嫄 祁曼)